实验(实习)目的和要求:
了解锅炉上水的过程,掌握投运操作方法和原理。了解锅炉给水系统及锅炉疏水排污系统的作用。
实验(实习)步骤:
(1)投入给水泵润滑油系统;
(2)投入给水泵密封水冷却水系统;
(3)电泵系统注水排空;
(4)电泵启动前准备;
(5)开启锅炉排气门;
(6)开启锅炉疏水排污系统;
(7)打循环方式暖泵;
(8)汽包上水;
(9)锅炉底部加热 (水位至-l00mm,水质合格) ;
(10)锅炉底部加热过程中注意事项;
实验(实习)仿真操作规程:
1、上水方式
1.1锅炉上水方式应根据上水水温与汽包壁温的差值选择上水方式,但在锅炉点火前应切换到给水泵经主给水管道上水方式。
1.2凝结泵经主给水管道(冷态启动前上水)上水。
1.3给水泵经减温水管道(水压试验上水升压)上水。
1.4给水泵经主给水管道(点炉、停炉或正常运行上水)上水。
2、上水要求及注意事项
2.1水质合格。
2.2上水温度与汽包壁温差≯20℃。
2.3汽包上下壁温差≯40℃。
2.4上水时间:冬季≮4小时,夏季≮2小时。
2.5若不进行水压试验水位上至-100mm(炉底要求加热)。
3、上水前阀门位置
3.1除主要阀门位置按检查阀门状态中各项所述外,还应注意
1 |
水冷壁下联箱各蒸汽加热阀 |
关 |
2 |
水冷壁下联箱蒸汽加热总阀 |
关 |
3 |
给水管道空气阀 |
开(见水后关闭) |
4 |
省煤器酸洗接口门 |
关 |
4、凝结泵上水操作方法
4.1检查满足上水条件。
4.2关闭省煤器再循环电动门,开启给水旁路调节阀前后截止门,调节阀开度指示至零位启动凝结泵,开启凝结泵向锅炉上水门,并保持出口压力0.85~0.95MPa,用给水调节阀调节流量向锅炉上水。
4.3当给水管道放空气门有水连续冒出后关闭空气门。
4.4锅炉上水至-100mm,联系化学化验炉水品质,若合格,停止上水,若不合格,加强定排及下联箱放水,采取边上水边排污,直至水质合格,保持水位-100mm。
4.5关闭给水旁路调节门及前后截门,关闭凝结泵向锅炉上水门。
5、给水泵上水操作方法
5.1关闭省煤器再循环电动门,开启给水旁路调节阀前后截止门,调节阀关至零位。
5.2启动给水泵向锅炉上水。
5.3控制给水流量在50~l00t/h(水压试验2~4h)。
5.4锅炉上水至-100mm,联系化学化验炉水品质,若合格,停止上水;若不合格,加强定排及下联箱放水,边上水边排污,直至水质合格,保持水位-l00mm。
5.5关闭给水旁路调节阀至零位,关闭前后截门,停止给水泵。
5.6注意上水完毕后,检查锅炉是否泄漏,水位下降情况,若有,则查看各排污放水门是否关严,承压部件受热面是否有漏点等,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。
6、锅炉底部加热 (水位至-l00mm,水质合格)
6.1检查辅汽联箱汽源投运,压力大于0.8MPa,开启辅汽至底部加热总门(注意操作缓慢)。
6.2开启炉底加热蒸汽管疏水阀及底部加热联箱疏水阀。
6.3稍开炉左、右侧底部加热蒸汽母管至加热联箱总阀,暖管10分钟以上,关闭疏水阀。
6.4开启下联箱各加热阀。
6.5缓慢开启左、右侧底部加热蒸汽母管至加热联箱总阀。
6.6开启省煤器再循环阀。
7、锅炉底部加热过程中注意事项
7.1投运炉底加热过程中严禁通风。
7.2加热应缓慢进行,炉水升温率≤40℃/h。
7.3加热前记录膨胀指示一次,加热过程中注意膨胀无异常。
7.4管道振动时,应关小加热门或停止加热。
7.5加热过程汽包壁各点温差≯40℃。
7.6汽包水位至150mm时用事故放水降低汽包水位。
8、解列炉底加热
8.1待汽包壁温100℃以上,或炉点火后解列炉底加热
8.2关闭下联箱各加热阀(注意辅汽联箱压力)。
8.3关闭左、右侧加热总阀。
8.4关闭辅汽联箱至锅炉底部加热供汽总门。
实验(实习)仿真操作票:
8 |
锅炉上水 |
|
(1) |
投入给水泵润滑油系统 |
|
|
开启电泵润滑油至冷油器管路放气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泵A润滑油系统 |
|
开启电泵工作油冷油器回油门 |
|
确认电泵辅助油泵送电 |
DCS/汽机/#1电动给水泵系统 |
|
启动辅助油泵 |
|
关闭电泵润滑油至冷油器管路放气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泵A润滑油系统 |
|
关闭电泵工作油冷油器回油门 |
|
确认润滑油油压>0.17MPa |
DCS/汽机/#1电动给水泵系统 |
|
投入电泵辅助油泵联锁 |
|
开启#1电动给水泵电机空冷器进、出口手动阀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汽机循环冷却水系统 |
|
开启#1电动给水泵工作油冷油器进口手动阀 |
|
开启#1电泵工作油冷油器调门前、后手动阀 |
|
开启#1电动给水泵润滑油冷油器进口手动阀 |
|
开启#1电泵润滑油冷油器调门前、后手动阀 |
|
设定并投入电泵润滑油冷油器温度控制自动 |
DCS/汽机/#1电动给水泵系统 |
|
设定并投入电泵工作油冷油器温度控制自动 |
(2) |
投入给水泵密封水冷却水系统 |
|
|
开启#1前置泵机械密封冷却水进水手动阀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汽机循环冷却水系统 |
|
开启#1前置泵机械密封冷却水回水手动阀 |
|
开启#1给水泵机械密封冷却水进水手动阀 |
|
开启#1给水泵机械密封冷却水回水手动阀 |
|
开启前置泵驱动端机械密封冷却水排放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泵A密封水冷却水系统 |
|
开启前置泵非驱动端机械密封冷却水排放门 |
|
开启前置泵机械密封水冷却水进水总门 |
|
开启前置泵机械密封水冷却水回水总门 |
|
开启前置泵驱动端的机械密封水进水门(2个) |
|
开启前置泵非驱动端的机械密封水进水门(2个) |
|
关闭前置泵驱动端机械密封冷却水排放门 |
|
关闭前置泵非驱动端机械密封冷却水排放门 |
|
开启给水泵机械密封水冷却水进水总门 |
|
开启给水泵机械密封水冷却水回水总门 |
|
开启给水泵机械密封水冷却水进水门(2个) |
|
开启给水泵#1、2密封水冷却器进水门 |
|
开启给水泵机械密封水#1、2滤网前后手动门 |
|
开启给水泵机械密封水疏水袋排汽前手动门 |
|
B、C电泵操作方法同上 |
|
(3) |
电泵系统注水排空 |
|
|
开启电泵1~3入口门 |
DCS/汽机/给水除氧系统 |
|
开启前置泵入口管一、二次排放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水系统 |
|
开启电泵入口管排空门 |
|
开启电泵入口管一、二次排放门 |
|
开启电泵出口逆止门后排空和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电泵中间抽头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确认排空门见到连续稳定水流后,关闭各排空和排放门 |
(4) |
电泵启动前准备 |
|
|
开启#1电泵出口电动门排空一、二次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水系统 |
|
开启#2、#3电泵出口电动门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电泵管路出口电动门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高加入口三通电动门后电磁排放门 |
|
开启高加入口三通电动门后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#3高加出口管路排空及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#2高加出口管路排空及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高加旁路管道排空一、二次门 |
(5) |
开启锅炉排气门 |
|
|
开启过热器后屏入口集箱1、2次排放门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主蒸汽系统 |
|
开启末级过热器入口集箱1、2次排放门 |
|
开启末级过热器出口集箱1、2次排放门 |
|
开启主蒸汽管道1、2次排放门 |
|
开启后屏再热器入口集箱1、2次排放门(2组)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再热蒸汽系统 |
|
开启后屏再热器出口集箱1、2次放气阀(2组) |
|
开启再热器联箱对空放气手动门 |
|
开启汽包1、2号对空放气门 |
DCS/锅炉/给水减温系统 |
|
开启再热器联箱对空放气门 |
|
开启末级过热器出口PCV阀 |
(6) |
开启锅炉疏水排污系统 |
|
|
开启顶棚管入口集箱疏水阀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主蒸汽系统 |
|
开启所有水冷壁下集箱至定期排污管道手动门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排污加热系统 |
|
开启#1~4汽包下降管排污电动门 |
DCS/锅炉/疏水排污系统 |
|
开启汽包下降管总排污电动门(汽包见水后方可打开) |
|
开启顶棚管入口集箱疏水门 |
|
开启省煤器疏水门 |
(7) |
打循环方式暖泵 |
|
|
除氧器水位在水箱中心线2600mm以上 |
DCS/汽机/#1~3电动给水泵系统 |
|
给水泵润滑油压力正常 油压大于0.17 MPa |
|
确认电泵辅助油泵运行,油温、油压、油位正常 |
|
将电泵的最小流量阀全开并投入自动 |
DCS/汽机/给水除氧系统 |
|
确认电泵中间抽头阀关闭 |
|
确认电泵出口电动阀及旁路阀电泵关闭 |
|
确认高加入口三通电动门关闭 |
|
确认高加出口电动门关闭(高加水侧走旁路) |
|
开启电泵的最小流量阀前、后手动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水系统 |
|
开启电泵的最小流量阀出口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见到连续稳定水流后,关闭出口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开启给水调节门后逆止门前后排放门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锅炉给水减温系统 |
|
开启给水调节门前手动阀 |
(8) |
汽包上水 |
|
|
确认省煤器再循环电动门关闭 |
DCS/锅炉/锅炉给水减温系统 |
|
开启主给水管路电动门(电动给水泵出口电动门) |
DCS/汽机/给水除氧系统 |
|
确认主给水电动门关闭 |
DCS/锅炉/汽包水位调节系统 |
|
开启给水旁路调节阀后截止门,调节阀关至零 |
|
将电泵勺管置于手动最小位 |
|
启动给水泵向锅炉上水 |
|
打开电泵出口电动旁路门向给水母管注水 |
|
见水流出关闭#1电泵出口电动门排空一、二次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水系统 |
|
关闭#3、#2电泵出口电动门后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关闭主给水管路电动门(电动给水泵出口电动门)出口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关闭高加旁路管道排空一、二次门 |
|
当给水母管注水完毕,电泵的出口压力与给水母管的压力偏差小于1.0MPa时,打开电泵出口电动门,将其出口旁路电动门关闭 |
DCS/汽机/给水除氧系统 |
|
开启给水旁路调节阀控制给水流量在50~l00t/h |
DCS/锅炉/汽包水位调节系统 |
|
开启高加出口电动门 |
DCS/汽机/给水除氧系统 |
|
开启高加入口三通电动门,投入高加水侧运行 |
|
见水流出关闭高加入口三通电动门后电磁排放门 |
就地/汽机主画面/给水系统 |
|
关闭高加入口三通电动门后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关闭#2高加出口管路排空及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关闭#3高加出口管路排空及排放一、二次门 |
|
有水流出后关闭省煤器疏水门 |
DCS/锅炉/疏水排污系统 |
|
汽包见水位后关闭汽包下降管总排污电动门 |
|
关闭#1~4汽包下降管排污电动门后排放门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排污加热系统 |
|
锅炉上水至-100mm水质若合格,停止上水 |
|
关闭给水旁路调节阀至零位 |
DCS/汽机/汽包水位调节系统 |
|
事故放水阀(汽包水位达+140mm时自动开启) |
(9) |
锅炉底部加热 (水位至-l00mm,水质合格) |
|
|
检查辅汽联箱汽源投运,压力大于0.6MPa |
DCS/汽机/辅助蒸汽系统 |
|
开启辅汽至炉底加热用蒸汽电动门 |
|
开启左、右侧炉底部加热联箱一、二次疏水阀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排污加热系统 |
|
开启左、右侧炉底部加热蒸汽1、2次门 |
|
暖管10分钟以上,关闭炉底部加热联箱疏水阀 |
|
开启左、右侧炉底部加热联箱各加热阀 |
|
开启省煤器再循环电动门 |
DCS/锅炉/给水减温系统 |
(10) |
锅炉底部加热过程中注意事项 |
|
|
投运炉底加热过程中严禁通风(禁启送、吸风机) |
|
|
加热应缓慢进行,炉水升温率≤40℃/h |
DCS/锅炉/锅炉壁温一览2 |
|
加热过程汽包壁各点温差≯40℃ |
|
汽包水位至150mm时用事故放水降低汽包水位 |
|
待汽包壁温100℃以上,或炉点火后解列炉底加热 |
|
关闭下联箱各加热阀(注意辅汽联箱压力) |
就地/锅炉主画面/排污加热系统 |
|
关闭左、右侧加热总阀 |
|
开启左、右侧炉底部加热联箱一、二次疏水阀 |
实验(实习)结果:
机组给水系统设备启动,系统运行正常,相关参数正确,备用设备连锁投入正常。
实验(实习)讨论和分析:
(1)锅炉上水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?
(2)锅炉上水过程中如何控制和调节上水流量?对于上水流量有哪些要求?
(3)锅炉汽包的作用及工作原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