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(实习)目的和要求:
了解机组并网后升负荷过程,掌握升负荷、转干态、并泵操作方法和原理。了解机组参数的调节方法。
实验(实习)步骤:
1.初负荷暖机
2.升负荷至300MW
3.升负荷至500MW
4.升至额定负荷
实验(实习)仿真操作规程:
1.初负荷暖机
(1)暖机期间切换厂用电由本机带。
(2)暖机期间,检查机组各辅助设备运行正常、机组各运行参数正常。冷态启动时,应特别注意汽缸总胀,高、低压缸差胀的变化趋势。
(3)汽机凝汽器真空应不低于-89.3 Kpa。
(4)检查汽机胀差、膨胀、振动、瓦温、油温、油压、汽缸金属温差应正常
(5)做好启动汽泵前的小汽机暖机工作。
(6)随着汽轮机调门逐渐开大,高旁、低旁逐渐关小直至全关。
(7)对四抽供A、B小机管道进行暖管疏水。
2.升负荷至300MW
(1)汽机初负荷暖机结束后,开始升负荷,目标负荷300MW,升负荷速率选择“5MW/min”
(2)机组负荷开至70MW左右时,进行控制阀切换,确认机组运行参数稳定,汽机高、低压差胀、汽缸总胀及机组振动符合要求。确认高压调门CV4 缓慢关闭,CV1、CV2、CV3 缓慢开大,注意监视机组负荷应无大的波动。当再热汽温达510℃时,检查投入高压缸调节级后至中压转子冷却汽源。
(3)冷态启动后汽机如要做实际超速试验,必须在机组带≥25%额定负荷至少3小时后才能进行。
(4)机组负荷大于150MW时,检查关闭所有机侧疏水门。
(5)根据负荷需要投运锅炉第二套制粉系统,通知灰控根据烟气浊度变化增投电场。
(6)锅炉由湿态转为干态
①随着锅炉的负荷增加,蒸发量增大,循环泵出口门关小,当出口流量小于220t/h时,锅炉循环泵再循环门打开,此时要注意分离器贮水箱水位及省煤器入口流量的变化。
②当满足下列条件时,可以将锅炉循环泵停用,锅炉运行模式将由湿态转到干态运行,此时应加强省煤器进口流量的监视,防止水冷壁流量低。
③机组负荷>220MW时,分离器贮水箱水位<6.3m且分离器入口有一定过热度。
④在锅炉转干态前为避免水冷壁壁温出现不均匀现象,必须提前将机组高加系统投入运行。
(7)锅炉转干态后将给水旁路调节阀切至主路,在切换过程中避免给水发生大幅波动。确认循环泵暖管阀门开启。
(8)锅炉转入干态运行,锅炉循环泵停止后,锅炉循环泵出口门关闭,循环泵再循环阀、过冷水调节阀关闭,开启过冷水调节阀旁路阀。
(9)负荷升至300MW负荷,暖机15分钟。
(10)机组负荷达300MW负荷后,机组由定压运行转为滑压运行,参数稳定后投入协调控制。
(11)升负荷过程中应注意轴封汽母管压力、温度应正常。
(12)启动第三套制粉系统,通知除尘投入所有电除尘电场。
3.升负荷至500MW
(1)当#3高加汽侧压力高于除氧器压力,且疏水水质合格后,将高加疏水切换到除氧器。
(2)当机组负荷大于 300MW 时,可将空预器吹灰汽源切至主汽供。
(3)当四抽压力>0.3MPa时,可将除氧器加热汽源由辅汽切至四抽供给。
(4)当四抽压力>0.6MPa时,将小机用汽汽源由辅汽切为四抽供给。切换时注意四抽压力与辅汽压力应尽可能一致,并缓慢进行,防止进汽压力波动过大造成小机转速、给水流量波动大。
(5)升负荷过程中应注意轴封汽母管压力、温度应正常。
(6)当负荷至 350MW 后根据燃烧情况逐渐退出油枪、等离子运行,炉前燃油系统处于热备用。空预器吹灰方式改为正常吹灰。
(7)机组负荷达400MW时,利用四段抽汽冲转第二台小机、将第二台汽动给水泵并入给水系统。根据凝汽器真空情况,增启一台循环水泵运行,增启一台凝结水泵运行。
(8)机组负荷达50%额定负荷,主、再热蒸汽温度达额定值(600℃)左右,投入过热器喷水减温自动。
(9)将辅助蒸汽供汽切换至四抽供给,冷再蒸汽作为辅汽备用汽源。
(10)机组负荷达500MW,检查机组稳定无异常后,根据调度命令投入AGC控制。
4.升至额定负荷
(1)锅炉燃烧稳定条件下,允许进行炉膛吹灰;负荷<500MW 时,禁止对炉膛进行吹灰。
(2)根据机组负荷要求,可投运第四套制粉系统。
(3)当负荷达到 750MW 时,开启后烟道后墙 A、B 侧旁路电动阀。
(4)根据机组负荷需要,可投入第五套制粉系统运行。
(5)机组负荷达 90%额定负荷,机组由滑压运行转入定压运行,投入主汽压力限制,确认机侧主蒸汽压力为25.0MPa,主汽温度和再热汽温为 600℃。
(6)负荷至920MW左右时,汽机高压调门CV4开启,随着CV4开启机组负荷逐渐加升1000MW。
(7)对机组运行工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,确认无异常情况后,机组进入正常运行阶段。
实验(实习)仿真操作票:
|
机组升负荷 |
|
1 |
初负荷暖机 |
|
暖机期间切换厂用电由本机带。 |
DCS-电气-发变组 |
暖机期间,检查机组各辅助设备运行正常、机组各运行参数正常。冷态启动时,应特别注意汽缸总胀,高、低压缸差胀的变化趋势。 |
|
汽机凝汽器真空应不低于-89.3 Kpa。 |
DCS-汽机-真空系统 |
检查汽机胀差、膨胀、振动、瓦温、油温、油压、汽缸金属温差应正常 |
DCS-DEH-汽机本体 |
做好启动汽泵前的小汽机暖机工作。 |
|
随着汽轮机调门逐渐开大,高旁、低旁逐渐关小直至全关。 |
DCS-汽机-主蒸汽系统 |
对四抽供A、B小机管道进行暖管疏水。 |
DCS-汽机-抽汽系统 |
2 |
升负荷至300MW |
|
汽机初负荷暖机结束后,开始升负荷,目标负荷300MW,升负荷速率选择“5MW/min” |
DCS-DEH-总图 |
机组负荷开至70MW左右时,进行控制阀切换,确认机组运行参数稳定,汽机高、低压差胀、汽缸总胀及机组振动符合要求。确认高压调门CV4 缓慢关闭,CV1、CV2、CV3 缓慢开大,注意监视机组负荷应无大的波动。当再热汽温达510℃时,检查投入高压缸调节级后至中压转子冷却汽源。 |
冷态启动后汽机如要做实际超速试验,必须在机组带≥25%额定负荷至少3小时后才能进行。 |
|
机组负荷大于150MW时,检查关闭所有机侧疏水门。 |
DCS-汽机-汽机本体疏水系统 |
根据负荷需要投运锅炉第二套制粉系统,通知灰控根据烟气浊度变化增投电场。 |
DCS-锅炉-制粉系统 |
锅炉由湿态转为干态 ①随着锅炉的负荷增加,蒸发量增大,循环泵出口门关小,当出口流量小于220t/h时,锅炉循环泵再循环门打开,此时要注意分离器贮水箱水位及省煤器入口流量的变化。 ②当满足下列条件时,可以将锅炉循环泵停用,锅炉运行模式将由湿态转到干态运行,此时应加强省煤器进口流量的监视,防止水冷壁流量低。 ③机组负荷>220MW时,分离器贮水箱水位<6.3m且分离器入口有一定过热度。 ④在锅炉转干态前为避免水冷壁壁温出现不均匀现象,必须提前将机组高加系统投入运行。 |
DCS-锅炉-汽水系统 |
锅炉转干态后将给水旁路调节阀切至主路,在切换过程中避免给水发生大幅波动。确认循环泵暖管阀门开启。 |
锅炉转入干态运行,锅炉循环泵停止后,锅炉循环泵出口门关闭,循环泵再循环阀、过冷水调节阀关闭,开启过冷水调节阀旁路阀。 |
负荷升至300MW负荷,暖机15分钟。 |
|
机组负荷达300MW负荷后,机组由定压运行转为滑压运行,参数稳定后投入协调控制。 |
DCS-负荷 |
升负荷过程中应注意轴封汽母管压力、温度应正常。 |
DCS-汽机-轴封系统 |
启动第三套制粉系统,通知除尘投入所有电除尘电场。 |
DCS-锅炉-制粉系统 |
3 |
升负荷至500MW |
|
当#3高加汽侧压力高于除氧器压力,且疏水水质合格后,将高加疏水切换到除氧器。 |
DCS-汽机-高加系统 |
当机组负荷大于 300MW 时,可将空预器吹灰汽源切至主汽供。 |
DCS-锅炉-空预器系统 |
当四抽压力>0.3MPa时,可将除氧器加热汽源由辅汽切至四抽供给。 |
DCS-汽机-抽汽系统 |
当四抽压力>0.6MPa时,将小机用汽汽源由辅汽切为四抽供给。切换时注意四抽压力与辅汽压力应尽可能一致,并缓慢进行,防止进汽压力波动过大造成小机转速、给水流量波动大。 |
升负荷过程中应注意轴封汽母管压力、温度应正常。 |
|
当负荷至 350MW 后根据燃烧情况逐渐退出油枪、等离子运行,炉前燃油系统处于热备用。空预器吹灰方式改为正常吹灰。 |
DCS-锅炉-等离子系统 |
机组负荷达400MW时,利用四段抽汽冲转第二台小机、将第二台汽动给水泵并入给水系统。根据凝汽器真空情况,增启一台循环水泵运行,增启一台凝结水泵运行。 |
DCS-汽机-抽汽系统 |
机组负荷达50%额定负荷,主、再热蒸汽温度达额定值(600℃)左右,投入过热器喷水减温自动。 |
DCS-锅炉-汽水系统 |
将辅助蒸汽供汽切换至四抽供给,冷再蒸汽作为辅汽备用汽源。 |
DCS-汽机-辅助蒸汽系统 |
机组负荷达500MW,检查机组稳定无异常后,根据调度命令投入AGC控制。 |
|
4 |
升至额定负荷 |
|
锅炉燃烧稳定条件下,允许进行炉膛吹灰;负荷<500MW 时,禁止对炉膛进行吹灰。 |
|
根据机组负荷要求,可投运第四套制粉系统。 |
DCS-锅炉-制粉系统 |
当负荷达到 750MW 时,开启后烟道后墙 A、B 侧旁路电动阀。 |
|
根据机组负荷需要,可投入第五套制粉系统运行。 |
DCS-锅炉-制粉系统 |
机组负荷达 90%额定负荷,机组由滑压运行转入定压运行,投入主汽压力限制,确认机侧主蒸汽压力为25.0MPa,主汽温度和再热汽温为 600℃。 |
DCS-负荷 |
负荷至920MW左右时,汽机高压调门CV4开启,随着CV4开启机组负荷逐渐加升至1000MW。 |
|
对机组运行工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,确认无异常情况后,机组进入正常运行阶段。 |
|
实验(实习)结果:
机组升至满负荷,各项参数稳定,协调控制系统投入运行。
实验(实习)讨论和分析:
(1)主蒸汽温度异常对机组运行会带来哪些影响?
(2)过热度对于主蒸汽温度的控制有什么意义?
(3)主蒸汽压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?